慈濟~【用心看慈濟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曾經有一位資深的慈濟志工,不但精進且多做少說。有一次她隨團前往海外的據點助緣活動,由於有安排她需在活動中與眾分享心得,此事讓這位志工深感惶恐,在向上人告假時,她問上人:「我不大會講,要怎麼上台與人分享?」上人安慰她說:「說你所做,做你所說。」並說:「只是很會講,叫做好聽,很會做的人一旦講出來,那才是受用。」唐朝法眼文益禪師也是一位非常重視積極實踐的禪者。有一次一位學生問他:「什麼是人生之道?」法眼禪師直截了當回答:「一願叫你行,二願也叫你行。」這就是證嚴上人常常教誨弟子所強調的一句話:「做就對了。」也是孔子所說:「坐而言,不如起而行。」用嘴巴講或靠嘴巴唸是很容易的事,要身體力行、多做少說則較困難。因此佛家才說難行能行,而沒有人說難唸能唸,蓋因動口容易動手難。經文如果只是用嘴巴唸,會很容易忘記,用手做出來,用腳走出去,才會體會深刻,此謂之“行經”,意即「實踐佛法」之意。也網站優化就是用積極的態度去力行,用主動的精神去付出,在深入苦難深處,親手遍佈施之際,去體悟生命的真理大綱。這種攝受,才會令人難忘。生活中的學習也是一門學問。要匯聚並鞏固所學的知識令其提昇成為智慧,就要「學而時習之」。只會學習但不去實踐,或只會說不會做,或只會做事而不會領悟道理,這樣智慧當然難以增長,心靈當然也不會有成長的喜悅。孔子說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”就是告訴我們:學習後再實踐,這樣學以致用,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。證嚴上人教誨弟子:「做中學,學中做。做中覺,覺中悟」就是勸勉大家要「知行合一」「言行並重」的意思。如能這樣,就會懂得溫故知新的意境了。 慈濟人不是佛學的理論家,而是佛法的實踐者。在慈濟世界裡有許許多多感人肺腑、動人心弦的故事,無論它是寫出來或說出來,其真正動人的力量是在於「做出來」。現今社會,教條式的言論很多人會講,但事必躬親及親力親為的以身示教者,則屬不易。眼高手低的人常會是搜尋行銷說起話來天下無敵,但做起事來卻有氣無力。多做少說的人則是聽佛所說道、行佛所行道。不做則已,要做就是用心投入,默默奉獻無怨無悔。不說則已,要說就是雅言正語、和言愛語,如此不但自我祝福,也令他人受用。生活中如果能常常學習口吐蓮花,並且身行好事,則自己的耳朵常常聽自己嘴巴說出來的好話,而自己的身體常常依自己嘴巴說出來的好話再去付諸行動,如此的生活情境與內在心境,當然就會滿心歡喜、吉祥如意。「說一丈不如行一寸」。滿腹的經論或滿口的愛心,如果不能化為實踐,就有如敲鑼一樣,雖然很大聲但不會感動人。讀的再多,聽的再多,說的再多,但卻不去付諸實行,理論呱呱叫,行動不對號,則所言將流於空洞,所學也僅僅停留在思想的層次,如此就很難做一個言出必行的人。一個人的品德,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也不是頭腦裡本來就有的,而是不斷地透過學習與實踐,經過日積月累的薰陶與鑄造而逐漸形成的。「坐而言」只是停留在理論的階段,「起而行」才是化理論為實踐。唯有將學習與澎湖民宿實踐相結合,如此“學而時習”,我們才有可能親身感受“不亦悅乎”。不過,我們也千萬別忘記 ──「路要走出來之前,要先問出來。」還沒問清礎就冒然地走,這樣很容易迷失方向。若要言之有理、行之有道,就要先學習“不恥下問”及“虛心求教”。行有餘力之後,再學習孔子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。能身體力行已屬不易,但還要自我警惕,切莫一意孤行。剛愎自用的人會流於閉門造車,孤芳自賞的人易落入自我封閉。生活中,如能時時專心聽、用心學,然後再恆心做,則「做我所說,說我所做」,那就是自覺覺他的美妙境界了。  文/劉濟雨 延續閱讀:【用心看慈濟】 【靜思小語】 貧窮不可怕,可怕的是貪念; 貪吝之心,是布施最大婚禮顧問障礙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q46lqwms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